刚刚进入大学的你,可能正面对着各种新鲜但也有点让人焦虑的挑战。陌生的校园、成堆的学习任务、各种社团选择,甚至是认识新朋友的压力,都可能让人手忙脚乱。
【为什么会有类似的焦虑及恐慌呢?】
生活环境的适应:大多数新生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需要学会独立安排日常生活,并适应新的住宿条件和饮食习惯。
学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大家需要适应自主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新模式,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人际关系的适应:进入大学需要结交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情绪和心理健康: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适应障碍。
【适应新生活的小妙招】
1.走出舒适区-舒适区效应
舒适区指的是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
从正面来看,首先,舒适区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帮助人们维护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其次,舒适区是自我调节器,它对人有稳定情绪的作用。第三,舒适区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
从反面来看,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人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充满着一定的满意度,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为,无非是为了保持舒适的感觉而已。
2.你不是唯一的焦虑者-社会比较理论
费斯廷格指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只有“在社会的脉络中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见,社会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
可能你走在校园里,总觉得身边的人都过得很顺利:成绩优秀,社交圈广,甚至看起来毫无压力。但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的,大家都会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隐藏内心的焦虑。其实,很多人和你一样,也在努力适应和寻找自己的节奏。
3.不要害怕失败-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一个信念体系。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有难度的工作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个人倾向于选择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和培养新技能的目标(即便他们最开始可能失败),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能够坚持更久并秉持乐观的态度。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元素。
【结语】
大一确实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充满机遇。心理学教会我们,很多压力和困惑都是可以通过策略应对解决的。走出舒适区,专注于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能不断成长!
本文来源于百度百科,内容稍有修改